钓鱼调漂
钓鱼让男人变得更加快乐。
粗找底
粗找底的目的是测水深.
- 如何操作
先裹上略大于浮漂浮力
的铅坠,使其没入水中后缓慢下沉,再上移浮漂使其露出水面半目至一目
左右,这时铅坠已经到底了,而水深就是铅坠到浮漂尾部的距离
.
此操作需要在设定钓点的前后左右都要测试下,以便让我们知道水底平不平.
- 为什么要使用略大于浮漂浮力的铅坠
如果裹上重铅皮找底,那么当水中有酱层(厚厚的一层淤泥),此时铅坠已经"扎根"在淤泥里了,而这时你无论怎样上移浮漂,浮漂目数都不会改变.
- 怎么判断铅坠的重量略大于浮漂浮力
当裹上铅皮后,浮漂缓慢
没入水中,这时铅坠的重量略大于浮漂的浮力.
- 为什么浮漂露出 1 目时就认为铅坠到底了
这里的到底并不是指的铅坠躺底,而是指的铅坠触底.
铅坠会使浮漂下沉,而浮漂的浮力也会使铅坠上浮.
因为一开始我们的铅坠的重量大于浮漂的浮力,所以默认状态下会一直拉着浮漂往下沉,表现就是我们看不到浮漂.
当铅坠触底后,由于其被水底的淤泥拖住,所以此时可以认为铅坠作用于浮漂的重量要小于没触底前铅坠对浮漂的重量了,表现为浮漂上浮 1 目.
而铅坠躺底后,我们可以认为其重量不作用于浮漂上,所以此时浮漂应该露出>1 的目数.
不带钩子情况下调漂
不带钩子调漂目的是通过测钩重与饵重更准确的知道子线双钩在水底的状态.
设定调目
调高目时浮漂露出的目数较多,方便看漂,钓的相对钝些
调低目时浮漂露出的目数较少,钓的相对灵些
其实调目设定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要让双钩都离底
,另外要记住浮漂上移会使双钩越接近水底(钓钝)
,浮漂下移会使双钩远离水底(钓灵)
.
我设定的调目为5目
,我们先预估一下钩子重量,等会再测钩子实际重量,这里假设单钩重 3 目.
则不带钩子的情况下,浮漂露出的目数 = (调目+单钩*2) = (5+3*2)=11 目.
开始调漂
固定最上面的太空豆不要动,然后下拉浮漂一个子线加10~20公分
的距离,慢慢修剪铅皮直至浮漂露出11目
,验证是否调的准确可以将杆子往回拉一下,看浮漂是否还是露出 11 目.
警告
此操作一定要在半水(双钩离底)下测试, 且需压风线(杆子往水底压使主线不漂浮于水面).
- 为什么要将浮漂下拉一个子线加
10-20
公分的距离?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子线双钩彻底离底.
测钩重
装上子线双钩,看浮漂露出几目,假设现在剩余 3 目,则得出单钩重量 = (11-3)/2 = 4 目.
因为我们设定的调目是 5 目,还是要慢慢修剪铅皮,使浮漂露出 5 目.
而从此处我们又可得出当浮漂露出 5+4+4=13 目时双钩躺底了,而当浮漂露出 14 目时铅坠到底了.
提示
此操作一定要在半水(双钩离底)下测试; 测钩重不必每次都测,相同的子线和钩子测一次就行了,然后给相同的子线双钩做个记号,写上它的钩重.
测饵重
也是在半水情况下测饵重.
先解释下为什么不设定钓目,网上很多说调 4 钓 2,其实这样钓,有可能钩子没有触底,不能一味的追求调几钓几,我们只需设定调目,然后再根据测得的饵重来调整钓目.
双钩挂上搓饵,然后看浮漂还露出几目,假设此时浮漂露出1目,那么得出两个饵重 5-1=4 目,则单饵重 2 目.
带饵精准找底
上面半水双钩带饵情况下浮漂露出 1 目,此时我们的双钩都是离底的状态,而当我们上移浮漂一段距离
,使浮漂露出2目以上就是下钩触底上钩离底了,此时我们就可做钓了.
前面已经测出了单钩重 4 目,单饵重 2 目,我们上移浮漂一段距离后:
当浮漂露出5-(2*2)+4+2=7
目时,下钩躺底上钩离底;
当浮漂露出 8 目时,下钩躺底上钩触底;
当浮漂露出5-(2*2)+4+2+4+2=13
目时,双钩都躺底;
当浮漂露出 14 目时,铅坠到底.
所以我们的做钓范围在 2~13 目.
如何判断双钩在水中的状态
先说个概念:当钩子躺底
时我们可以认为钩重和饵重完全不作用在浮漂上,表现为浮漂会上升一个钩重+饵重
的目数.
算临界点公式: (调目 - 双饵重量 + 单钩 + 单饵)
钓的最钝状态: 即双钩完全躺底,露出目数: (调目 - 双饵重量 + 双钩 + 双饵)
当浮漂到达临界点时,即使你上移浮漂一段距离,浮漂目数也可能不变,只有当上钩触底时浮漂目数才会增加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Content | |
---|---|---|---|---|
饵重 0.5 目 | 3-(0.5*2)+2+0.5 = 4.5 目 | 4.5~7 目 | 当等于5目时上钩轻触底,大于 5 目上钩触底 | |
空钩半水调 3 目 | 饵重 1 目 | 3-(1*2)+2+1 = 4 目 | 4~7 目 | 当等于5目时上钩触底 |
饵重 1.5 目 | 3-(1.5*2)+2+1.5 = 3.5 目 | 3.5~7 目 | 当等于 4 目时上钩轻触底 | |
饵重 2 目 | 3-(2*2)+2+2 = 3 目 | 3~7 目 | 当等于4目时上钩触底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2.5 目 | 3-(2.5*2)+2+2.5 = 2.5 目 | 2.5~7 | |
空钩半水调 3 目 | 饵重 3 目 | 3-(3*2)+2+3 = 2 目 | 2~7 |
饵重 4 目 | 3-(4*2)+2+4 = 1 目 | 1~7 | |
饵重 5 目 | 3-(5*2)+2+5 = 0 目 (平水) | 0~7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0.5 目 | 4-(0.5*2)+2+0.5 = 5.5 目 | 5.5~8 | |
空钩半水调 4 目 | 饵重 1 目 | 4-(1*2)+2+1 = 5 目 | 5~8 |
饵重 1.5 目 | 4-(1.5*2)+2+1.5 = 4.5 目 | 4.5~8 | |
饵重 2 目 | 4-(2*2)+2+2 = 4 目 | 4~8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2.5 目 | 4-(2.5*2)+2+2.5 = 3.5 目 | 3.5~8 | |
空钩半水调 4 目 | 饵重 3 目 | 4-(3*2)+2+3 = 3 目 | 3~8 |
饵重 4 目 | 4-(4*2)+2+4 = 2 目 | 2~8 | |
饵重 5 目 | 4-(5*2)+2+5 = 1 目 | 1~8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0.5 目 | 5-(0.5*2)+2+0.5 = 6.5 目 | 6.5~9 | |
空钩半水调 5 目 | 饵重 1 目 | 5-(1*2)+2+1 = 6 目 | 6~9 |
饵重 1.5 目 | 5-(1.5*2)+2+1.5 = 5.5 目 | 5.5~9 | |
饵重 2 目 | 5-(2*2)+2+2 = 5 目 | 5~9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2.5 目 | 5-(2.5*2)+2+2.5 = 4.5 目 | 4.5~9 | |
空钩半水调 5 目 | 饵重 3 目 | 5-(3*2)+2+3 = 4 目 | 4~9 |
饵重 4 目 | 5-(4*2)+2+4 = 3 目 | 3~9 | |
饵重 5 目 | 5-(5*2)+2+5 = 2 目 | 2~9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0.5 目 | 6-(0.5*2)+2+0.5 = 7.5 目 | 7.5~10 | |
空钩半水调 6 目 | 饵重 1 目 | 6-(1*2)+2+1 = 7 目 | 7~10 |
饵重 1.5 目 | 6-(1.5*2)+2+1.5 = 6.5 目 | 6.5~10 | |
饵重 2 目 | 6-(2*2)+2+2 = 6 目 | 6~10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2.5 目 | 6-(2.5*2)+2+2.5 = 5.5 目 | 5.5~10 | |
空钩半水调 6 目 | 饵重 3 目 | 6-(3*2)+2+3 = 5 目 | 5~10 |
饵重 4 目 | 6-(4*2)+2+4 = 4 目 | 4~10 | |
饵重 5 目 | 6-(5*2)+2+5 = 3 目 | 3~10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0.5 目 | 8-(0.5*2)+2+0.5 = 9.5 目 | 9.5~12 | |
空钩半水调 8 目 | 饵重 1 目 | 8-(1*2)+2+1 = 9 目 | 9~12 |
饵重 1.5 目 | 8-(1.5*2)+2+1.5 = 8.5 目 | 8.5~12 | |
饵重 2 目 | 8-(2*2)+2+2 = 8 目 | 8~12 |
饵重>钩重(2 目) | 下钩躺底,上钩悬浮时浮漂目数 | 做钓范围 | |
---|---|---|---|
饵重 2.5 目 | 8-(2.5*2)+2+2.5 = 7.5 目 | 7.5~12 | |
空钩半水调 8 目 | 饵重 3 目 | 8-(3*2)+2+3 = 7 目 | 7~12 |
饵重 4 目 | 8-(4*2)+2+4 = 6 目 | 6~12 | |
饵重 5 目 | 8-(5*2)+2+5 = 5 目 | 5~12 |
结论:
当饵重小于钩重时,临界点状态下露出的目数>=调目
当饵重大于钩重时,临界点状态下露出的目数<=调目
调高目时浮漂露出的目数较多,方便看漂,钓的相对钝些
调低目时浮漂露出的目数较少,钓的相对灵些
TIP
做钓时的饵料要尽可能的与测饵重时的饵料大小一致,且尽量用上钩搓饵测饵重,因为水特别深的情况下,使用拉饵可能饵料还没到底就雾化完了,这时的浮漂目数表现的不精准.
做钓
测得饵重和钩重后我们就可得出做钓范围,然后根据鱼情来适当的上移或下调浮漂.
当有口打不到时说明我们钓的太灵了,所以要上移浮漂,目的是使我们的子线双钩躺底或者触底.
当没口却中鱼时说明我们钓的太钝了,所以要下移浮漂,目的是使我们的子线双钩触底或者离底.